概况
/
/
中华慈善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慈善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慈善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6)

  序言

  我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世代传扬,历久不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慈善事业日益繁荣,慈善理念渐入人心,慈善义举层出不穷,大量丰富的慈善藏品源源不断产生。与此同时,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博物馆作为收集、展示、宣传慈善事业的载体。为了传承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慈善文化遗产实行抢救性保护,建设一座国家级慈善博物馆势在必行。

  南通文博事业基础雄厚。100多年前,南通籍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由国人自办的“南通博物苑”。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类博物馆30多座。南通是著名的慈善之乡,慈善历史底蕴深厚。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在南通等地相继创办了溥善堂、养老院、贫民工场、盲哑学校、育婴堂、残废院、济良所等一批慈善公益设施,许多是全国之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雏形,南通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祥地,在中华慈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上述背景下,经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省政府和民政厅及我市协调争取,2010年5月,民政部正式复函同意在南通筹建中华慈善博物馆。博物馆选址于南通市区中心地段,定于慈善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建设,占地面积约39.8亩,地面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由基本陈列区、临时陈列区和其他配套服务区组成。2011年,民政部、江苏省政府和南通市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论证会,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机构冠名。2012年3月,民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部署慈善藏品征集工作。2013年6月,土建工程破土动工。2015年10月,布展工程开始施工。2016年9月1日,博物馆全面建成并正式开馆,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开馆仪式,第九届“中华慈善奖”颁奖典礼同日在馆内举行。

  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以恪守“祈通古今、以宏慈善”为使命,努力打造成中华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教育课堂、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中华慈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6)》旨在明确未来十年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十年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和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努力打造国内优秀主题博物馆。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26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优秀主题博物馆,成为国内弘扬传统慈善文化,促进慈善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慈善文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二)发展战略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二是合理定位,强化特色办馆理念,在慈善领域呈现优势,争创一流,打造高水平的特色博物馆。

  三是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博物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是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博物馆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环境。

  六是着力培育一批社会教育示范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慈善文化传播和教育活动高效开展。

  第二章 发展任务

  一、藏品征集和保护

  (一)充实藏品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办法和机制,树立“为明天收藏今天”的征藏理念,根据自身使命和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征集制度,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结合当代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不断加强当代慈善相关藏品的征集。

  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把捐赠作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激励机制,通过借展等方式,对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保护利用效率。

  (二)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按照规范完成藏品登记、建档等基础工作,建立馆藏藏品数据库。推进藏品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分期发布馆藏珍贵文物目录。加强科学保管,落实离任移交和藏品丢失、损毁责任追究制。

  (三)全面实施藏品保存、保护达标。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全面实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促进博物馆藏品保存条件的改善。加强馆藏珍贵文物等重要藏品的保管,文物部门开展可移动文物本体修复工作,使漆木器、丝织品、古书画等门类文物的腐蚀损失状况基本得到遏制。

  二、公共文化服务

  (一)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不断提升。根据藏品征集等情况,不定期对基本陈列进行调整,充实展览内容,提升展览水平。努力开展馆际展览交流,通过互换展览、合作办展等科学有效的展览交流融入国内优秀博物馆群体。加强临时展览举办,依托馆内特色藏品,加强与国内博物馆的合作,不定期推出较高水准的展览。

  (二)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制度化。深化与慈善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思想政治品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培养专家型讲解员和辅导员队伍,结合博物馆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参观与讲解计划,提高对青少年服务的质量。

  (三)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创新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互动。适应文化休闲经济的需要,健全博物馆纳入文化旅游体系的政策制度,使博物馆成为所在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慈善文化进社区。

  (四)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与博物馆合作,依托文物藏品、陈列展示等博物馆元素,培育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示范项目。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展评活动,增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的竞争力。

  三、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

  (一)健全博物馆科研组织体系,加强博物馆科研能力建设,努力探索与高校等社会科技力量合作,提升博物馆科研水平。

  (二)加强藏品保护和应用研究,开展馆藏珍贵文物等藏品保护修复的研究,健全藏品保存环境。

  (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博物馆信息化进程。加强博物馆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搭建博物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提高博物馆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第三章 体制机制创新

  一、努力建立现代博物馆制度

  (一)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博物馆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构建政府、博物馆、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办馆模式,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完善博物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规范博物馆办馆行为。

  (二)落实和扩大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博物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在办馆模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主权,自主开展藏品保护、科学研究、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博物馆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博物馆。探索建立博物馆理事会或董事会,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完善博物馆馆长负责制。探索博物馆与社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促进社会参与。规范社会参与决策程序,加强重大事项咨询论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博物馆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健全博物馆事务公开制度,接受博物馆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形成依法办馆、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局面。

  二、深化办馆体制改革

  (一)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馆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馆体制,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深化博物馆办馆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加强优质博物馆文化资源整合,增强办馆活力,提高办馆效益。结合慈善主题,发挥在慈善领域的辐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发展,提高办馆水平。

  (三)依托文物行政部门加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健全博物馆功能,提升专业品质。建立博物馆办馆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馆内人员队伍建设

  (一)建设高素质博物馆人员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

  (二)强化博物馆从业人员任职学历标准、专业背景和品行要求,严把博物馆从业人员入口关。建立健全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三)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省级以上博物馆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等相关机构,加强馆内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将人员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博物馆从业人员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馆长培训,重视业务部门主任培训。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馆内业人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将职业操守和道德作风作为馆内人员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多渠道保障经费投入

  (一)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积极增加博物馆投入。

  (二)严格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积极争取民政、文物等部门支持,保障博物馆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三)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坚持勤俭办馆,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博物馆。

  三、推进依法管理

  (一)加强博物馆制度化建设。加强博物馆制度化建设,统筹规划,确立框架,基本形成全面覆盖、协调配套、科学合理、实施有力的馆内制度体系,规范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服务、设施安全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博物馆政策的宣传、实施和推广工作。完善博物馆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博物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努力推进重要项目实施

  (一)积极打造综合性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慈善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开展结对共建和社会教育活动,打造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教育基地,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二)持续开展藏品征集和保护

  加强各类慈善相关文物征集,结合慈善相关文物实际情况,以木器、古籍、碑刻为主要方向,征集一批较为珍贵的国家等级文物。加强藏品本体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提高文物收藏保管能力,加强文物藏品保护修复装备和人才建设,提升文物藏品保护修复水平。

  (三)不断加强馆际展览交流

  依托馆内藏品资源,积极参与国内优秀博物馆展览举办。依托江苏省馆际展览项目的交流机制和平台,努力打造年度原创性展览精品,条件具备时举办巡展活动。

  中华慈善博物馆

  2016年10月10日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友情链接

慈善博物馆

地 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路9号

服务热线:0513-55002600  0513-55002602

邮 箱:zhcsbwg@163.com

CopyRight © 2022 中华慈善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4231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