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博物馆 春节“寻善送福”系列活动回眸
中华慈善博物馆 春节“寻善送福”系列活动回眸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慈善精神,营造欢快愉悦的新春氛围,让青少年感知我国传统佳节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民习民俗和节日文化内涵,中华慈善博物馆精心策划,在2023年春节前后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力求为市民游客们奉献一个文化味儿浓郁的新春佳节。
- 迎春送福写春联,翰墨飘香添年味
妙笔生花送祥瑞,翰墨留香迎新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的新春氛围,1月10日,中华慈善博物馆特别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刘兴华一行5人来馆,开展“迎新春、写福字、送春联”暖心活动,用手中的笔书写新年愿景,为市民送上真挚的新春祝福。
活动现场,市民游客们纷纷驻足围观,与书法老师们进行沟通交流,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对联,让老师帮忙书写,书法爱好者尽情挥毫泼墨,多种书体各显神韵。市民们捧着饱含美好寓意的春联,个个喜笑颜开,纷纷表示,手写的春联,年味儿更浓,更有意义。

本次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共赠送“春联+福字”近百余套,赢得了市民们的一致赞美和欢迎。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活跃了节日气氛。
- 童心巧手学非遗,精彩面塑迎兔年
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多样,绚丽多彩。1月18日下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面塑”传承人罗彬受邀走进中华慈善博物馆,指导参加“兔儿爷驾到”面塑迎新春社教活动的孩子们学习面塑艺术,亲手体验面塑制作。

- 红色电影领风采,家国情怀植心中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民俗节日精神,丰富市民游客们的文化生活,中华慈善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免费观影活动。
1月22日—1月27日(正月初一至初六)中华慈善博物馆每天下午2:00排映一场正能量影片,市民可自由选择喜欢的场次来慈博馆多媒体报告厅免费观看。
“之前在抖音上刷到过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疫情,一直没有机会看,正好今天不上班,又有免费观影的机会,我来放松一下。”张先生看完影片《万里归途》,深感祖国的强大,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更加坚定了爱国信念。
孙老先生约了几位老朋友一起观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关注抗美援朝题材,对那段历史也有感情,被影片深深地打动”。
在光影里体悟家国情怀,让人民群众的假期更加充实。在慈博馆感受文化情怀和温度的同时,更提升了春节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 参观展览有惊喜,互动答题赢奖品
为了丰富群众节日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慈善文化的了解,1月22日—1月27日(正月初一至初六)中华慈善博物馆开展了观展有奖知识问答活动,三百余人参与了答题。参与者热情高涨,气氛活跃,秩序井然。
中华慈善博物馆根据展陈内容准备了5道与慈善历史、文化相关的题目,供游客参与答题,答案藏在各个展厅内,答对4道以上即可获得小礼品一份,每天限50份。
很多游客提前关注到慈博馆公众号上的活动预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馆后主动询问有奖答题活动详情,积极参与观展答题。参与者拿到问卷后,便开始在博物馆展厅内仔细观展,寻找问卷上的答案,完成答题任务拿到奖品后都雀跃不已,有的还对失分的题目进行复盘,加深对慈善历史文化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参与答题的学生和家长对此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给予了赞扬。我们也将再接再厉,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扩大慈博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提升公众对慈善历史文化的认知。为广大青少年举办更多趣味性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每一位孩子们的心田中。
- 揭秘昆虫伪装术,第二课堂趣味多
为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了解昆虫与人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1月29日,中华慈善博物馆社教活动室里开启了一场昆虫世界发现之旅。
昆虫世界的探秘从蝴蝶、蜗牛、小瓢虫......这些身边常见的虫子开启。老师用ppt和视频的形式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揭秘昆虫的“伪装术”,并拿出一些昆虫标本,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了解这些小生物。
“我们看到的小瓢虫都是七星瓢虫吗?”“萌丑的毛毛虫需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呢?”一个个趣味问答吸引了孩子们的踊跃参与。一问一答,来言去语,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大家对昆虫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最后,老师讲解了“昆虫旅馆”的由来与意义,如何采用自然材料或可回收材料,依照各种虫类的习性特点,为它们提供种群繁殖、栖息及越冬的场所。孩子们眼界大开,思路也随之打开,纷纷提笔设计“昆虫旅馆”的草图。
在这次昆虫王国短暂的探索之旅中,孩子们了解到什么是昆虫及昆虫的基本特点,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建立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友善。
- 我是科学小侦探,勇于探索学本领
为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发现,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1月31日,中华慈善博物馆开展了“科学小侦探”社教活动。
报名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破案情境,化身“小侦探”,好好地过了一把侦探瘾。了解案情已有线索,发散思维,推理分析可能存在的情况以及作案动机。“小侦探”们你一言我一句,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理由,讨论变成了争论甚至辩论,场面激烈。
证物中一份不起眼的唾液样本,通过基因匹配,马上就可以推断出自何人。DNA“神探”功能强大,又高深莫测,令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想一探它神秘背后的密码。带着无数问题,孩子们跟随老师一起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原本枯燥的DNA检测实验马上变得生动易懂起来。
更让孩子们兴奋的是,现场进行了DNA的粗提取实验。从身边的日常用品就能找到人的DNA,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犯罪都必然走向真相大白。从DNA检测实验开始,孩子们爱上了寻找真相的过程。DNA里藏着许多事物的真相,也藏着人类发展的未来。
- 博物馆里猜灯谜,传承文化扬慈善
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市民游客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 ,中华慈善博物馆于2月3日至2月5日开展“元宵灯谜有奖竞猜”活动,设置了400条“慈善文化”类主题谜语,采取现场猜谜、现场兑奖的方式进行。
活动现场,市民游客们三五成群聚在谜面下,积极踊跃、开动脑筋,面对一道道谜语,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喜笑颜开,在一次次谜底揭晓中传递文化,分享知识,现场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启发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猜对灯谜的市民,在服务台领取了中华慈善博物馆精心准备的小奖品,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满满。
此次活动是中华慈善博物馆推出的春节期间八场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市民奉上一道节日文化大餐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家在博物馆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 拾忆传统闹元宵,文化自信植心中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民族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慈善博物馆于2月5日在报告厅,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宵”社教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刘佳芸作为授课老师,刘老师分别从元宵节的来历、演变、习俗、诗词等方面讲述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刘老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了各式各样的元宵习俗。“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舞龙舞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现场其乐融融。
随后,刘老师邀请孩子们参与体验猜灯谜,还引领大家赏析了一些描写元宵节的古诗文,穿越千年,与古人一起,共品良辰美景,感受诗词间的烟火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期间,中华慈善博物馆共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八项系列活动,倡导不一样的文化过年,让广大市民游客们选择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愉悦。市民游客们不仅“逛”得开心,还能通过动手实践“亲密接触”传统文化,通过互动答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提升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