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慈博 向善而行 ——中华慈善博物馆周末持续迎来参观接待热潮
相约慈博 向善而行 ——中华慈善博物馆周末持续迎来参观接待热潮
5月7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周末,中华慈善博物馆社教活动室里好戏连台。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慈善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联合南通江海小记者总站、南通大学,凝聚非遗传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精心打造的“非遗技艺我来学——指尖上的棕编”、“‘法治护航,携手童行’普法宣传”等多场社教活动正热火朝天地举行着。
(“非遗技艺我来学——指尖上的棕编”社教活动)
“很多人认为棕编很深奥,其实不尽然。这次我特地将复杂的工艺简单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孩子们与非遗的距离,让更多人树立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一剪一折,一转一插,细细的棕叶在指导老师的指尖有规律地起舞,只半分钟左右,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便诞生在老师手中,孩子们啧啧称奇,纷纷鼓掌。可轮到自己动手,便不是那么回事了——“叶子一点都不听话!”“我一折,叶子就断了!”“蚂蚱肚子出来了,可触角怎么做呢?”……孩子们把老师围得水泄不通,伸长了脖子仔细看清老师的动作,再反复尝试,不断试错。虽几经波折,但一只只蚂蚱也先后“探出了脑袋”:胖的瘦的,腿长的短的,歪歪扭扭的,略显笨拙却煞是可爱。
未成年保护普法宣传从何入手?对象是小学生,如何让课程生动而接受度高?组织安排本次“‘法治护航,携手童行’普法宣传”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提前整理了大量丰富的案例,通过图文、卡通形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修改完善授课PPT,围绕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杜绝不良违法行为以及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等方面,引导同学们既要遵纪守法,又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在家爸爸妈妈有没有打你?”“你有没有给同学起绰号?”课堂上穿插了趣味问答、集体宣誓等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举手、踊跃抢答,课堂气氛热烈。陪同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说,此次法律课堂,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PPT并结合具体案例,让孩子们知道了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未成年的自己,大家也纷纷表示一定要做一个知法守法好少年。
中华慈善博物馆馆内社教活动火热开展的同时,“人性之美 博爱之光——中华慈善文化展”展区内也是人气满满。张謇企业家学院的学员们、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们、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慈善界同仁等社会各界团队及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朋友们纷至沓来,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志愿者们都积极主动地上前引导,并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在中华慈善博物馆展区内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近距离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和当代慈善事业显著成就。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如参与到“为饥荒灾民煮一锅粥”互动体验,按照屏幕提示选择加多少水、多少米,电脑会计算你的“粥”是否符合乔家的粥“插筷不倒”的标准,如果不符合会提醒你“煮粥失败”。“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我了解了施粥济人的感人故事和善的真谛,使我不仅是参观者,更是慈善的参与者。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我以后要经常来打卡。”游客李女士说。
(左图:游客参与“为饥荒灾民煮一锅粥”互动体验;右图:小游客参与“寻找收留之所”互动体验)
“中华慈善博物馆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慈善事业、学习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精神的平台,也为企业家接受社会责任、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平台。”张謇企业家学院的学员感叹道,“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慈善事业的伟大和意义,感受到了大爱和人文关怀的力量。”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中华慈善博物馆将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智能讲解服务等措施,切实满足各类群体需求,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参观环境,筹划更多更丰富的社教活动,做好社会各界团体及市民游客的参观接待工作。
相关资讯